【南方日报】广东中山水质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专栏:媒体关注
发布日期:2010-09-21
阅读量:11027
作者:admin
收藏:
“按照中山市目前的用水水平估算,在保障生活、生产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全市蓄水总量只能满足约15天的使用。”在今年的中山“两会”期间,一份来自人大代表的议案———《要求采取加强本地水源地建设等综合措施,切实提高我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再一次引起了从政府到民间对水资源保护和建设的热议。
不过,对于该议案的观点,不少市民提出了疑问:中山降雨丰沛、江河纵横,空气中都能拧得出水来,中山的水资源危机一说从何而来?
由于水资源与人口的分布极不协调,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已有近半城市水资源紧张。广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尽管广东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较国内其他省丰富,但从广东特定省情来看,潜在的水资源危机相当严峻,如果广东不尽早树立节水意识,不久的将来,广东将面临缺水甚至无水可用的局面。
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水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尽管河网密布,但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即便在貌似水量丰沛的流域,用水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00立方米/年,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年的人均用水警戒线。
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水网地带,共有大小河流298条,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29.18亿立方米,是著名的“水乡”。由于水资源与人口的匹配极不协调,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山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为17.63亿平方米,近几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用水量已达到甚至超出了本地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家底”实际上并不丰厚,人均占有水资源的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珠中江区域中,中山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倒数第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山市提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目标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外来务工人口快速增长,全市用水量也随之逐年递增。据统计,近些年来,中山全市总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工业用水量年增长率最高超过20%。预计到2020年,全市生活和一般工业用水总量将达到15.7亿立方米。此外,在保障全市用水量的同时,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也使中山面临新的供水挑战。
水质性缺水形势严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污量也随之逐年增长。尽管目前中山市几条主要江河水质尚属良好,但已呈恶化趋势。近几年的水质情况统计显示,虽然西江干流(中山河段)、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洪奇沥水道水质均达到国家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但部分时间水质仍然出现总大肠菌群、氨氮及总磷达到Ⅲ类甚至Ⅳ类水质标准的情况,尤以冬末春初的旱季更为突出。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几名人大代表提出了中山面临缺水的原因,认为中山供水水源对上游过境水的依赖度过高,使用的都是上游已用过的过境客水,处于水资源利用的末端,而随着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增加,过境客水水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中山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山供水水源95%以上取自过境水。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西江上游降水明显减少,目前西江最大取水量不足500亿立方米,考虑到上游云南、贵州、广西以及云浮、肇庆等地用水,珠三角地区实际可取水量不足100亿立方米(与东江可用水量基本相当)。
此外,加上广州、佛山、深圳等地在西江上游地区不断新建引水工程开采水资源,也使得中山、珠海、澳门进一步面临用水危机,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此外,中山位于西江下游,地处冲积平原地带,不利蓄水工程建设,山塘水库蓄水能力有限,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自西江;中山53宗储水工程总库容只有9000余万立方米,可利用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是全省蓄水工程最少的地级市之一。
咸潮干旱导致季节性缺水
季节性缺水同样是困扰中山水资源的一个难题。去冬今春枯水季节期间,受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影响,中山中心城区多次出现低压供水情况,部分小区用户因水压不足,日常生活用水受到影响。预计随着各地取水工程的逐步建成,咸潮上溯对中山市供水的影响时间、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山虽处于“丰水”地区,但水资源的年内分配极不均衡。汛期(4月至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6.3%,其中5、6月占全年的29.3%,导致许多降水以洪水形式宣泄入海无法利用;枯水期(11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3.7%,常常出现因降水不足而导致的淡水资源短缺。
由于珠江流域近年来连年干旱,加上西北江上游不断新建蓄水工程,上游来水量持续萎缩,2009年西江上游来水量更创1900年以来最低历史纪录。此外,中山处于珠江磨刀门、横门、洪奇门河口地区,每年枯水期都要遭受咸潮侵袭,出现局部季节性淡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再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和西江径流量减少,咸潮线曾几度分别沿磨刀门水道和横门水道上溯到全禄、大丰两大主力水厂取水口,导致局部时段全市近2/3的地区被迫实施局部时段的低压供水,对生活、生产均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山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负责人表示,一般年份,南部咸潮线上溯到磨刀门水道灯笼山水闸,东部上溯到横门水道小隐水闸;大旱年份,南部咸潮线上溯至全禄水厂,东部上溯至小榄水道的大丰水厂。
■中山破题
优水质、抗咸潮做好供水大文章
从2003年提出“供水一盘棋”战略至今,中山全市供水事业已逐步走出发展中的“瓶颈期”,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设施共享,整体提高了城市供水质量。在提高供水的专业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发挥和提高整体供水能力,使全市人民都能饮上安全合格的自来水。
每年咸潮来袭,保障全市居民的安全用水就成为了中山市供水有限公司的首要工作。市供水公司一方面逐步改造农村自备取水的处理工艺,结合“供水一盘棋”工作的推进,实施村村通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安全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抗咸设施,科学调度,保证咸潮期间全市居民的安全用水。
咸潮这一自然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为解决咸潮对城市供水的影响,市供水公司通过各方面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降低其影响。根据中山市供水设施现状以及咸潮影响的情况,中山将全市镇区分为3个供水片区:南部片区包括坦洲、三乡、神湾3镇;中心片区包括主城区、火炬区、沙溪、大涌等十几个镇区;西北片区包括黄圃、南头等5镇。
由于西北片区受咸潮影响较小,主要考虑解决水源抗污染问题。南部片区已经按《中山市抗咸设施建设初步研究报告》、《中山市供水设施改造规划》中确定的抗咸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中心片区受咸潮影响的主力水厂主要有大丰水厂、全禄水厂、长江水厂、稔益水厂及新涌口水厂,每年的咸潮对全禄水厂影响最为严重。为了解决全禄水厂咸潮期间的供水问题,经专家综合论证,选择江库联动方案作为中心片区的抗咸供水方案。江库联动具体实施方案主要是通过扩建长江水厂和建设全禄抗咸水库两大措施,来破解中心片区抗咸难题。
通过在各个片区供水资源的整合,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避免咸潮对各片区供水的影响,最终将过渡到全市供水资源的整合,实现全市一张网,整体实现安全、优质供水的目标。
专家论道中山市水务局调研员、市人大代表李达明:“有水难用、有水不用”亟须破解
随着珠海市竹银水源工程的建成启用,目前珠江防总实施的珠江流域集中补水调度机制势必取消,届时,中山水资源紧缺状况将更加严峻。为此,建议尽早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等工作,落实相关措施,积极避免今后有水难用、有水不用的状况,切实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加强本地水源地建设。从长远考虑,为保障用水安全,本地水源地建设是长久之计。根据调研,中山目前在五桂山区仍具备修建水库的条件,估算可建水库的总库容3000余万立方米。2010年应重点开展长江水库清淤扩容及福朗水库新建两项工程建设,同时,尽快启动长江水库库上库的福朗水库建设。
二是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调查,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26%,与深圳51.3%和肇庆51%及全国先进水平的85%存在巨大差距;家庭生活中节水器具普及率约为25%,整体偏低;农业灌溉仍大量采用漫灌等措施,水资源利用率偏低。建议在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到全市各镇区,并逐步在工业、第三产业实行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管理,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
三是逐步合理规划水厂取水口分布。在枯水期,南镇、全禄、大丰等水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咸潮的影响,造成城区用水紧张,建议抓紧研究有关水厂取水口上移,以减少枯水季节咸潮对水厂供水影响。
四是切实改善水环境。目前中山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仍然滞后,雨污分流系统需要完善。建议大力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继续加大内河涌的整治力度,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切实提高全市内河涌水环境质量。
策划/撰文 项俊波
缺水,更缺意识
天天冲凉,您是否了解过水?
处处用水,您是否关注过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离不开水,早期的人类文明也孕育在碧水两岸;水是立城之本,城市水系是一座城的“肾”,更是衡量一座城市人居、投资与旅游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水资源之于城市和市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实现科学利用水资源?如何构筑人、水、城市的和谐共生?
当下,这些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课题,水资源危机正在步步逼近珠三角城市,珠三角人均水资源已接近警戒线,这一论断并非“狼来了”式的危言耸听。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中,珠三角是一个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但事实上,珠三角由于距离海洋较近,地表径流很快注入海洋,水资源的使用率并不高。此外,由于新增用水人口不断攀升、干旱咸潮频发等多重原因,造成了人均水资源的急剧短缺。
放眼珠江西岸之城中山,水资源状况同样令人堪忧。中山市供水水源95%以上取自过境客水,对过境水的依赖度过高,上游来水量日渐萎缩。尤其是在冬春枯水季节,珠江河口咸潮上溯,用水安全受到的影响非常大。此外,由于珠江流域连年干旱,加上西北江上游不断新建蓄水工程,目前珠江防总实施的珠江流域集中补水调度机制势必取消,届时,中山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将更加严峻。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中山水资源的战略储备总量较少,正常情况下,全市蓄水总量只能满足约15天的使用。
站在当下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面前,关注水、了解水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前瞻。为此,《南方日报·中山观察》与尊龙凯时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人·水·城》,以分篇立章的形式全方位呈现中山用水之道。系列报道将立足于中山本土水资源状况,剖析当前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回顾城市用水的发展历史和工艺流程,描述人与水、水与城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探讨中山进一步节约水资源的措施与路径。
我们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关注水,节约水。